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

《西方主義:敵人眼中的西方》


為日本文化課寫的報告,在此備份一下。


1. 前言
  《西方主義:敵人眼中的西方》一書出版於2004年,作者為伊恩.布魯馬及阿維賽.馬格利特。西方人長久以來一直都不明白自己為何招人恨,甚至導致2001年的911事件發生,而《西方主義》一書便嘗試為西方人解答這個問題。作者指出「西方主義」是一種對西方的偏見,這個偏見演變成憎恨,進而產生致命性的災難。《西方主義》一書藉由蒐集與分析各種現象,試圖描繪出「西方主義」的輪廓,追尋「西方主義」的成因,並討論如何化解「西方主義」所造成的仇恨。
  《西方主義》一書雖有繁體中文版本,但本報告採用的文本乃是大陸簡體字版。主因有三,一是因為繁體版譯者文筆太差,中文程度不足,令讀者難以閱讀。二是因為繁體版譯者對一些日文名詞,直接以羅馬拼音呈現,有偷懶之嫌。三是因為繁體版註解編排十分混亂,造成閱讀困難。基於以上三理由,我選擇使用簡體版本。

2.  何謂西方主義
  《西方主義》第一章雖名為「對西方的戰爭」,其實更像是一個導論,讓讀者對「西方主義」有初步的認識,以便作者後面論述的開展。
首先我們必須了解「西方主義」的「西方」,並非地理上的,而是思想或精神上的「西方」。以1905年的日俄戰爭為例,大文豪托爾斯泰在聽聞俄軍戰敗消息後,認為這是「西方的物質主義戰勝俄羅斯的亞洲靈魂。[1]」。日本,一般被認為是毋庸置疑的東方國家。然而1868年的明治維新,讓日本進行全面西化,大量引進西方思想,而到了1905年,日本已經被一個歐洲帝國認為是「西方物質主義」的一員。由此我們可以知道,對於一個「西方主義者」來說,在判斷何謂「西方」的這個問題上,地理位置並非重點,而是根據目標的思想與精神去做出判斷。
那麼,「西方主義」裡的「西方」到底是什麼?每個「西方主義者」的答案都各有不同。19世紀的普魯士人認為:「西方就是法國」,1943年的日本思想家在京都說「近代」就是「西方」,希特勒與伊斯蘭激進份子則會告訴你:「西方就是美國」。回答有千百種,但其中依然有著一些共同點。對「西方主義者」來說,「西方」意味著「外來的」與「沒有靈魂、墮落、聚斂錢財、無信仰、冷漠、傲慢、唯物、機械與無根的世界主義」。相反地,「東方」則是「精神健康、熱情洋溢的有機社會」。
在有了上述的認知後,接下來作者將為讀者解說「西方」的「四宗罪」:貪婪、平庸、理性、異端,藉此描繪出「西方」的敵人所痛恨的「西方」之輪廓。

3.  貪婪
  「西方主義者」痛恨「西方」的城市,因為這些城市中充斥著他們所厭惡的事物,冷漠、貪婪、無靈魂與謊言。對西方主義者來說,城市人都是撒謊者,就連輝煌的羅馬也不例外,對這個最古老的「西方城市」,詩人諷刺地寫道:「我在羅馬能有何作為呢?我從未學習如何撒謊。[2]」。
「妓女」這個詞常常被用以形容這些「西方城市」,因為「西方主義者」認為「賣淫」並沒有靈魂的參與,這項工作是基於獻媚、假象與不道德之上,這也就是說妓女不算真正的人[3]。對「西方主義者」而言,資本主義與機械文明的「西方城市」就如同一個「沒有靈魂的娼妓,貪婪的自動機[4]」。因此,西方的城市是非人道的,是個「一群為貪慾所控制之墮落生物所寄居的動物園」。
所有理性主義者讚揚「西方城市」的話語,剛好都是「西方主義者」所痛恨的。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─伏爾泰,他大力讚揚倫敦的皇家交易所,說:「猶太人、穆斯林和基督徒坐在一起談判,就好像他們信奉的是同一種宗教,沒有任何人是異教徒,除了破產者。[5]」。伏爾泰認為金錢摧毀信仰與種族的藩籬,然而「西方主義者」卻認為正是對金錢的追逐,使人喪失信仰,變成追逐財富的無機生物。理性主義者讚揚市場,因為在市場上,所有人都受到規則、合約與法律所規範。但是對「西方主義者」而言,這些法律並不人道,並且機械以及冷酷。伏爾泰所崇尚的倫敦,在1826年的德國旅行者眼中,卻是充滿著「倫敦佬自私與貪婪的目光」。共產主義創始人之一的恩格斯,則認為倫敦充滿著「人性所想反抗的東西」。
城市興起所帶來的大眾媒體與大眾消費,也令「西方主義者」感到不安。大眾媒體提高民眾的參政權,取代精英集團的統治,但民眾通常被認為是愚昧、不負責任以及鄉愿。而大眾消費所引進的西方工業產品,則是被「西方主義者」指為是「西方毒化」的傳遞路徑。
在歐洲,資本主義所化身而成的「西方城市」吞噬了鄉村。在東方,資本主義的「西方城市」隨著殖民者,侵略亞洲,腐蝕著亞洲溫暖與健全的精神生活。在現代,「西方城市」則伴隨著全球化,企圖征服世界。當古老但充滿人情味的鄉村規則被冷漠的法律取代,冷酷的城市生活切斷過往的鄉村、宗教傳統,這些會導致人們內心產生強烈的怨恨。而這股怨恨,正是讓「西方」的敵人發動一次次摧毀「西方」戰爭的原因之一。

4.  平庸
  「美國人不可能戰勝。因為他們熱愛百事可樂,而我們熱愛死亡。[6]」這是美國在發動阿富汗戰爭時,一名年輕的塔利班戰士所說的話。「西方主義者」習慣將「西方」視為「柔弱、病態、甜美和耽於逸樂的墮落文明[7]」,並將之命名為「舒適主義[8]」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一名德國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,將英國稱為「商人與店主」之國,法國代表著「西歐文明、1789年的思想[9]與商業價值」,而德國則是「英雄的國度」,德國人隨時願意為崇高的理想而死。
  多數的「西方主義者」認為,「西方」資本主義造就出來的中產階級是怯懦的。這群中產階級透過商業追逐金錢與財富,而戰爭無疑地會妨礙他們的生意。因此,這些中產階級在遇到紛爭多是傾向於妥協與協商,挺身而鬥永遠不在他們的優先選項中。在「西方主義者」想法中,這群中產階級總是執著於生命,不肯放棄舒適的生活,不願意為更高的理想犧牲,這群人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如何滿足個人的欲望,這些特點都是「西方主義者」所鄙視的。而這群中產階級所支持的「自由、平等、博愛」與民主政治令「西方主義者」厭惡,他們指責這兩個「西方」產物造成平庸與腐敗。因為民主政治下的人民,在舒適主義的影響下,將對戰爭越來越冷漠,戰爭會越來越少。然而,「西方主義者」卻認為戰爭是創造新世界的必需品。
  「西方主義者」渴望英雄與榮耀,但「西方」的資本主義與自由民主社會卻不是一個信仰英雄的社會。「西方世界」帶給「西方主義者」威脅,因為「西方世界」承諾了具有物質享受、個人自由與平凡生活的尊嚴。這種生活否定了英雄主義,否定了為理想犧牲的價值,這些都是「西方主義者」所無法忍受的,也是「西方主義者」心中最可恨的敵人。

5.  理性
  在「西方主義者」的想法中,「西方的頭腦」是一種高級的弱智。「西方的頭腦」能夠進行精確的運算,卻沒有絲毫的精神性,並且無法理解人類的苦難。所以,「西方的頭腦」往往能以最快的路徑達成既定的目標,但是卻無法發現人類正確的道路。對「西方主義者」來說,「西方」總是以正確的方法,達成錯誤的目標。
    所謂的「西方的頭腦」就是「理性」的思維。古老的希臘哲學家認為人類持有兩種思維,智力與靈魂的思維。而靈魂的思維優於智力的思維,也就是說直覺勝於思考。並且,過多的思考將減損人的直覺[10]。對「西方主義者」來說,「西方」的「理性」頭腦,不僅無法進行任何的靈魂思維,甚至否認靈魂思維的存在。他們認為過度的「理性主義」正是西方的病症,聰明卻沒有智慧。
  「西方主義者」之所以厭惡「西方的頭腦」,乃是因為在「理性」的世界中,沒有「精神」的存在空間。「理性」讓人的心靈空虛,使人喪失靈魂,人不再為人,而只是純粹的機械。此外,「理性」思考所追求的合理性,是一種膽小的謹慎以及對極度平庸的需求。「理性」讓人不敢做出大膽且勇敢的行動,因為這種行動通常不具合理性。「理性」也讓人不敢特立獨行,因為平凡是合理的,特殊則是不合理的。「西方主義者」認為合理性是非英雄頭腦的縮影[11],並深深對其感到厭惡。另外一個讓他們厭惡「西方頭腦」的原因,則是因為「西方主義者」怨恨「西方」咄咄逼人的優越姿態,並認為「西方」的優越性建立在理性優越性之上。

6.  異端
  「西方主義」主義分為政治與宗教兩個層面,政治上的「西方主義者」尋求普世的救贖,而宗教上的「西方主義者」則有著選民意識,同時傾向於對「西方」展開一場聖戰。
  宗教的「西方主義」喜歡用「偶像崇拜」形容西方的資本主義。共產主義的創始者馬克思,便曾經批評自己的猶太同胞的上帝乃是金錢與匯票,而此一想法被後來的「西方主義者」所吸收。在一神教中,偶像崇拜是極度的罪惡,因為它違反神的唯一性與獨占性。在伊斯蘭教中,穆斯林將「宗教無知」與「偶像崇拜」稱作「賈希利亞」,也就是「野蠻主義」。對「西方主義者」來說,「西方」就是一個巨大的「野蠻主義」國度,它的信仰是「物質」,它的偶像則是「金錢」。此外在宗教上,「物質」通常被視為是邪惡的,因此崇拜「物質」的「西方」等同於一個邪惡國度。這些使得宗教上的「西方主義者」相信,他們必須與「西方」開始一場無止盡的正邪之戰。

7.  西方主義的成因
  西元1902年,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寫了一本名為「古老的新國家」的小說。這部小說描寫的是1920年的耶路撒冷,一個由技術人員掌權的烏托邦,並極度現代化的城市,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快樂的和平共存,全世界的國家在這裡開會議事。小說裡的耶路撒冷被描寫成一個完美的理性國度,是一道「照耀其他國家的光」[12]。小說的主角是一個德裔美國大富翁,他驚嘆於耶路撒冷的輝煌成就,並詢問一個路過的阿拉伯人,是否會不滿自己的土地被外來者侵佔。阿拉伯人的態度是堅決的,他稱這一切是「對我們的偉大祝福」,現代化造福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,所有人都受惠於進步的社會,「不管他們想要與否或參加與否」。
  故事裡阿拉伯人所說的話,正是造就「西方主義」的原因。上個世紀裡,許多國家在面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時,多半以全面的「西化」對抗殖民勢力。這些國家的西化通常是政治的強力主導,並擴展到社會各個層面與角落,守舊勢力在壓迫下只能潛伏。然而不管西化成功與否,這些守舊勢力到最後都會反撲,重新被人民所拾取。長久以來被「西方」壓迫的過去,導致這些守舊勢力對西方產生反動,並成為一種「西方主義」。
  作者認為,「西方」雖然不該放鬆對激進「西方主義者」的毀滅欲望之警戒,但也不能用對抗的態度面對「西方主義」。而是應該去包容,並由時間來調和彼此的矛盾。

8.  小結
  在看完作者對「西方主義」的論述後,我們可以對「西方主義」有所了解。如果以二元論的看法將其進行簡化,那麼「西方主義」其實就是「西方」物質主義與「東方」精神信仰的對抗,而且精神是好的,物質是壞的。
書中對「西方主義」的描述似乎也都能在二戰時的日本發現蹤跡。然而,筆者認為作者對宗教上的「西方主義」之解釋,似乎不太適用於日本。雖然作者將國家神道也視作宗教上的「西方主義」,然而國家神道並非一個一神宗教,偶像崇拜對神道來說不是問題,硬要將書中的「偶像崇拜」理論套上去,似乎並不妥當。


[1] 5
[2] 19頁,第2行。
[3] 19頁,第9行。
[4] 20頁。
[5] 23頁。
[6] 43頁,第3行。
[7] 43頁,第4行。
[8] 作者指出「舒適」一詞乃是被動地沈溺於享樂,舒適一詞給人遲鈍之感。相反地,快樂則更為積極。
[9]這裡應該是指「法國大革命」的思想,也就是天賦人權與自由民主的思想。
[10] 65頁,第9行。
[11] 76頁,第22行。
[12] 113頁,第7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